走进爱医之声,诉说您的故事。今天我们将继续给您诉说“这一句话,一年后还让我心绪难平”下集。
当时是春节前夕科室要搞聚餐,她“兴高采烈”地报名、交钱,还跟同事们争着说应该喝什么样的酒。3天之后,就是聚餐那天在下班之前,她突然不去聚餐了,事后知道她很晚一个人离开单位。
第二天早上她没没上班,也没请假。上午家人发现她失踪,最后是在悬崖下的海滩上找到她的,她从几十米高的悬崖跳下,撇下了丈夫和5岁的孩子。这一天离她母亲上吊自杀正好两个月。
因为这样的猝然离去,她到底是不是抑郁症,已经无法在交谈中找依据了。但是根据日常观察到的情况来看,有这几条是符合抑郁诊断的条件:
1.处于严重的心理创伤应激状态;
2.明显消瘦;
3.自杀。
她办完母亲的丧事,休息了几天就上班了,每天按时上下班,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跟原先一样,见到同事总是微笑,也会积极参与科室活动。看起来她并不想让人们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甚至会有意地掩盖自己的抑郁状态。
真的不能把抑郁症想的太简单,她/他们可以如此地深藏不露,甚至是故意伪装,让自己的形象跟平常一样光鲜完美。在做出抑郁症诊断之前,身边的人往往难以看出某某人正处于抑郁状态。她该吃吃,该喝喝,该说说,该笑笑,跟同事交往跟以往完全一样,还积极参与科室聚餐的计划。想来,她虽然脸上挂着笑容,可能她在内心无数遍地咒骂自己,活着的每一天都在自我攻击。
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我们不便过多猜测,但突然退出聚餐,不再参加集体活动应该是某个事件的结果。她经历了亲自目睹母亲自sha场面,这个惨烈的生活事件,然后没有得到正规的心理辅导,只是假装微笑地回到同事中间,虽然笑容难掩消瘦和憔悴,大家也认为,这只是心理应激的一个平常过程。
经历了这件事,我们受到了真正的震撼,也充分认识到,那么多抑郁症自杀的人,不是别人疏忽没发现,而是他/她们根本就不会让你发现。对待抑郁症患者,我们医生是应该更博学,更细心,更富爱心啊!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估计,全球有逾3亿人罹患抑郁症,从2005年至2015年,增加了18%以上。在我国,抑郁症发病率高达7%左右。
2003年从文华酒店24楼纵身跃下的张国荣;2016年乔任梁在上海的家中生亡;2017年坠楼身亡的新锐摄影师任航。这样令人痛心的例子比比皆是。
抑郁症人的严重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身为医务人员的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他们摆脱这场“精神感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