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爱医之声,讲述您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中国儿科现状—坚守 还是逃离?
比起一巴掌的力量,近年来,儿科已经成为医疗暴力事件多发的区域。
去年9月,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医学分会的微博转发了一篇近3000字的湘潭中心医院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公开信,谴责一位患者家属残忍地殴打一位医生,造成这位医生5根肋骨骨折、血气胸、肺部挫裂伤,原因竟然是家长与医生对孩子的病情判断存在分歧。打人者直接叫嚣“打的就是医生,有刀一刀捅死你”,而这已经是这家医院儿科十天以来的第三起暴力事件了。
“我立志要学儿科,如今先是一名儿科医生无辜被逼死在前,又有一名护士正确操作却含冤受辱,下一个会是谁?会是我么?那好吧,我去一个都是慢性病不死人的科室,可是每个医学生都像我一样懦弱,将来儿科还有谁肯学?”河北的一位儿科专业医学生“小浣熊娜娜”这样说。
在她写下这些话的前一天,河北邯郸市馆陶县一位7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医院去世。凌晨,家属在医院闹事,要求赔偿,一位年仅30岁的女医生不堪打骂恐吓,从医院三楼跳下。
如果高强度的门诊工作量、精准诊断的压力以及高发的儿科医疗暴力事件,是儿科医生们必须忍受的压力的话,那么相比其他科室来说偏低的收入,则成为他们倍感寒心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导致很多儿科医生决定逃离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因为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在医疗过程中必须谨慎利用药物和设备,因此儿科用药量少、辅助检查少成为一个事实,这也就意味着儿科收费项目少。在长期“以药养医”的大环境下,儿科医生的收入自然差其他科室一大截。
曾经有记者对广州市越秀区两家顶级医院进行调查,发现近年新招收的合同制和培训制儿科医生每个月全部收入只比全职保姆高一点,但是他们成为儿科医生之前,经历的却是5年本科甚至另加3年硕士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