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重点—酶 2018-07-20 08:59  累计播放 :163 次
音频内容

1、酶的催化作用:
1)酶的分子组成:酶蛋白+辅助因子=全酶;酶蛋白决定酶的特异性;辅助因子决定反应的性质和种类;
2)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疏松,非共价键结合,绝大多数含有不同的B族维生素。
3)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牢固,共价键结合,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分开;
4)酶的活性中心:活性中心:底物——是酶中参与反应的部分
活性中心——是底物中活性最强的
必须基团——底物中活性中心以外的部分
5)发挥作用不需要辅助因子:清蛋白(又叫白蛋白、属于单纯蛋白质);
6)酶促反应的特点:酶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改变,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活化能越低、反应速度越快;)、高度的特异性、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
2、辅酶与酶辅助因子:作用:传递电子和氢原子;
维生素B1→焦磷酸硫胺素——缩写TPP;
维生素B2→黄素单核苷酸/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MN/FAD;
辅酶Ⅰ:NAD(Ⅰ和Ⅱ所含维生素都是烟酸、缩写NAD+),辅酶Ⅱ:(缩写NADP+)
辅酶A:泛酸;磷酸吡哆醛:维生素B6;
3、酶促反应动力学:Vmax(最大反应速度)、Km(米氏常数)(速度为Vmax一半时的底物浓度[S])
1)适宜温度:37-40℃;
2)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作用:不可逆抑制和可逆抑制。可逆抑制又可分为:
竞争性抑制:Km 值变大,Vmax不变;
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Vmax降低, Km 值不变;
4、酶活性的调节:
1)酶原激活:为无活性的酶原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
2)同工酶:具有相同催化功能的一组酶;乳酸脱氢酶:有5个同工酶;心肌损伤LDH4增高;
糖代谢
一、糖的分解代谢:
1、糖酵解:无氧状态下的分解代谢,终产物是乳酸,消耗2个ATP,最后产生4个ATP;
1)关键酶: 6-磷酸果糖激酶-1、已糖激酶、丙酮酸激酶——都是激酶
2)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是糖酵解途径中唯一一次脱氢反应(脱下的氢用来形成乳酸);
3)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G-6-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4)氧化后释放能量大小:1,6-双磷酸果糖(最多)>6-磷酸果糖>葡萄糖;
5)生理意义:成熟红细胞的主要供能方式,避免乳酸堆积和能量浪费;
2、三羧酸循环(糖的有氧氧化):
1)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经糖酵解形成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形成乙酰辅酶A;第三阶段: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
2)限速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3)4次脱氢,第三次脱氢——生成的是FADH2(琥珀酸、辅酶是FAD)2次脱羧,生成2个CO2 ;
4)6个关键物质:a-酮戊二酸、柠檬酸、乙酰辅酶A、琥珀酸、草酰乙酸、苹果酸;
5)1分子乙酰CoA彻底氧化可生成10个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可生成30或32个ATP;是体内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
二、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合成: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糖原,限速酶:糖原合酶;
分解:合成的逆过程;限速酶:糖原磷酸化酶;
三、糖异生(非糖转变成糖):
1、原料:乳酸、甘油、氨基酸、丙酮酸、丙酸;
2、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果糖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
3、生理意义:空腹或饥饿情况下保持血糖稳定;
4、乳酸循环:运动产生乳酸,到肝内生产糖原或葡萄糖,再利用;
四、磷酸戊糖途径:
1、关键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时引起黄疸);
2、生理意义:为机体提供核糖和NADPH;
五、血糖及调节:血糖浓度(3.9—6.1mmol/L),胰岛素降血糖;

更多执医考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