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发热概述 2019-03-05 15:44  累计播放 :94 次
音频内容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019年执业考试大纲新增的病理生理学内容,今天开始学习发热。首先看病因和发病机制。
1、正常成人体温37℃左右,一昼夜波动不超过1℃。
2、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体温的中枢调节主要以“调定点”学说来解释;
3、发热:指当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体温的0.5℃;
4、过热: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皮肤鱼鳞病和中暑)、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甲亢)等,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称过热;
发热通常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使之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EP),再经一些后续环节引起体温升高。
5、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6、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7、内生致热原: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内生致热原;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TNF、INF、IL6等;
8、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进入脑内的EP不是引起调定点上升的最终物质,EP可能首先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从而使调定点改变;发热中枢介质可分为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包括:前列腺素、环磷酸腺苷、Na+/Ca++比值,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一氧化氮等;
负调节介质包括: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膜连蛋白、IL10等;
9、发热的时相:
体温上升期: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寒战、恶寒、出现鸡皮疙瘩;
高温持续期(高峰期):产热和散热在高水平保持平衡;
体温下降期(降温期):产热减少,散热增强,大量出汗,甚至脱水;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见。

更多执医考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