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019年执业考试大纲新增的病理生理学内容,继续学习缺氧的原因、分类和血氧变化的特点。这节课学习缺氧的其他两种类型: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低血流性或低动力性缺氧;其中因动脉血灌流不足引起的缺氧,称缺血性缺氧;因静脉血回流障碍引起的缺氧,称淤血性缺氧;
一)原因:
1、全身性循环障碍:见于心力衰竭和休克;
2、局部性循环障碍:见于动脉硬化、血管炎、血栓形成和栓塞、血管痉挛或受压等;
二)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的机制:1)氧分压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2)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正常;3)血流淤滞,氧离曲线右移,单位时间内流经毛细血管内的血量减少,组织缺氧;细胞从血液中摄氧增加,毛细血管内脱氧血红蛋白增加,出现发绀;
四、组织性缺氧:在组织供氧正常的情况下,因组织、细胞氧利用障碍,引起ATP生成减少,称为组织性缺氧;或氧利用障碍性缺氧;
一)原因:
1、药物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呼吸链受抑制,氧化磷酸化解藕联。
2、呼吸酶合成减少:维生素B1 B2缺乏;
3、线粒体损伤;
二)血氧变化的特点及缺氧机制:
发生的关键是细胞对氧的利用障碍;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血氧容量及血氧饱和度正常;组织对氧的利用减少,静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均高于正常;毛细血管内氧合血红蛋白较正常多,皮肤呈红色或玫红色;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