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慢性胃炎 2019-06-10 15:25  累计播放 :127 次
音频内容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临床部分内容,今天我们学习胃炎-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HP(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2、自身免疫;3、十二指肠-胃反流;4、药物和毒物;
二、病理分类:
分为浅表性和萎缩性,萎缩性又分为AB两型(9 版未提及)。
通常所说的慢性胃炎指的是B型胃炎。
A、 B型胃炎的鉴别
A型胃炎 B型胃炎
别称 自身免疫性胃炎、慢性胃体胃炎 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窦炎
累及部位 胃底 胃体 胃窦
基本病理变化 胃体黏膜萎缩,腺体减少 胃窦黏膜萎缩,腺体减少
发病率 少见 常见
病因 自身免疫反应 幽门螺杆菌感染
贫血 常伴有,甚至出现恶性贫血 无
血清维生素B12检测 明显下降(因为有内因子抗体) 正常
抗内因子抗体 阳性 无
抗壁细胞抗体 阳性(占90%) 部分阳性(占30%)
胃酸 严重减少(因为有抗壁细胞抗体) 正常或偏低
血清胃泌素 明显增高 正常或偏低

三、病理改变:
胃镜下胃炎的组织学变化可表现为:
1) 炎症: 中性粒细胞出现为炎症活动;
2) 化生:胃腺化生分为2种:肠上皮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
3) 萎缩:多灶萎缩胃癌风险增加;
4) 异型增生:为癌前期病变。好发部位:胃小凹上皮。
四、临床表现:大多数无症状,上腹不适,反酸等,恶性贫血,有时可以以呕血和黑便为首发表现。
五、辅助检查:
1、胃镜及活组织检查:为确诊的金标准。
慢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如下:
1)慢性浅表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呈花斑样,以红为主,没有腺体萎缩。
2)慢性萎缩性胃炎:见黏膜可有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苍白,黏膜皱襞变细平坦,黏膜薄而黏膜下血管透见,呈颗粒状,腺体萎缩。
2、幽门螺杆菌检测:
分为非侵入性方法和侵入性方法两种。
非侵入性方法:13C_ 14C_尿素呼气试验,准确性高,是HP检测的金标准之一;也可以判断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疗效;门诊复查首选;
侵入性方法:主要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胃粘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及细菌培养等,其中胃粘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也是HP检测的金标准之一;
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阳性表示受试者感染过HP杆菌,对是否感染没有特异性,适合于流行病学调查。
3、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及B12水平检测:A型胃炎;
五、诊断:确诊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
六、治疗:
1、对因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案为:
三联疗法:1种PPI/铋剂(二选一)+两种抗生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替)硝唑、喹诺酮抗生素、呋喃唑酮、四环素等),疗程7-14天;
四联疗法:1种PPI+铋剂+两种抗生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替)硝唑、喹诺酮抗生素、呋喃唑酮、四环素等),疗程10-14天;目前倡导的是四联疗法;
2、十二指肠-胃反流:可用多潘立酮+黏膜保护药(碳酸镁);
3、癌前状态的处理:
癌前状态:中重度不典型增生;
口服塞来昔布(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胃黏膜重度炎症、肠化、萎缩及异型
增生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对药物不能逆转的局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可在胃镜
下行黏膜下剥离术,定期随访。(9版教材未提及)

好了,这节课就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见。

更多执医考试重点